王林昌国画技法杂感(四)

logo

免费注册

名家艺术技法首页 - 美在新闻 - 名家艺术技法

王林昌国画技法杂感(四) 发布于:2015-07-04 20:09

文:王林昌


国画和西画的比较:

1. 西画是单纯的视觉形象,绘画就是绘画,国画是综合艺术,是融诗、书、画、印于一炉的,从格调角度讲,西画是剧的情节,国画是诗的境界,有不同的民族气质。

2. 特定的工具(毛笔),特定的材料(宣纸),不同于西画,出来的画面效果也是不同的。

3. 西画靠光色表现物象,国画以墨线提炼构型,线条本身有美感,同时线条蕴含作者的人品、灵感和激情。

4. 西画是如实描绘视野的一切,而国画则对自然大胆取舍、删繁就简,利用大片的空白,突出主题。取得单纯、醒目而又集中的艺术效果。西画是再现,国画是表现。所谓“意象”造型,是国画创作的思想基础。

5. 西画重视光对色彩的影响,遵循严格的焦点透视原则。国画则是散点透视,是多焦点多角度的。

6. 西画对物象直绘,国画是“迁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有另一套观察的方法,走走看看想想的。

7. 西画色彩是据客观光色的模拟,国画是据欣赏习惯及画面的艺术效果的配合需要。如青山用水墨画,竹用墨或者朱膘、朱砂画,红花绿叶成红花墨叶,取其红黑强烈对比及古朴意趣,更单纯的概括、对比和谐。西画忠于自然光的明暗,而国画的明暗是另一套,如山的远近、层次及石分三面,叶子的浓淡等都与光源无关。是据画家的情感、经验,画面笔墨的需要来自由支取,这种独特的处理法既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也与线条笔墨的表现特点相协调。

         总之,西画重客观存在,重形,重科学,重视觉享受,而国画重主观情感,重神,偏重艺术,侧重文学情趣。偏重于个性的风格艺术。是一门很高很深的艺术。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有着自己数千年的积淀和文化底蕴。和书法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发展。是书法、篆刻、文学(落款)形象等的综合艺术。

 

潘天寿再和西画比较时,提出了中国画的特点:

1. 以墨线表现一切物象的形体。

2. 尽量避免重复,利用空白使主题突出。

3. 色彩尽量明确,具有强烈的对比。

4. 远近透视的处理合乎眼、脑的要求。

5. 明暗浓淡的处理合乎眼、脑的要求。

6. 反对照着对象作刻板、呆板的描写,全力以记忆追求形象。我自己觉得,大凡能记住的,往往是形象中最深刻的部分。

7. 以诗、文、书法、图章等艺术配合画面。

8. 画具、画材不同。

 


生活感受(天资、学养、思想、功力、品德等)——→创造出(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个性、艺术性等)艺术品——→风格、意境、气韵

天资天才,是指艺术素质的高低。学养指学识、修养,包括理论、美学之学,姐妹艺术等,即古人说的“读万卷书”。思想,包括品德、功力,当然指技法才高超。个性,艺术个性,即个人的风格,艺术性也即作品水平。

生活感受: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但生活不等于感受,

潘天寿:“山水画家,不观黄岳、雁荡之奇变,不足于行引画家心灵中之奇变”,

写生注意:

1. 用国画特殊的观察方法,上看下看,边看边走,带感情看,边看边构图,这样写生才不至于写死

2. 不要见啥画啥,要取舍,有选择有加工,砍去次要的,、缺点的,突出主题,选取美的,进行组合加工,匠心独运。

3. 写生手法上,不要用块面的光影素描,应用线描,让它既练笔又练形,不要生搬硬套,深入生活,名山大川要去,那里美较集中,有个性,峨嵋、青城、剑阁,但也不要忽略了当地素材,最熟悉的本乡本土,在平凡而朴素的屋前屋后,画家应具有眼光,善发现,捕捉素材,这样的题材是自己发掘的,既有地方性,又有创造性,名山大川素材易撞车或雷同。潘天寿“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即是吴辈无上的粉本”,又说“岭山无人,水流花开,唯有诗人而兼画家者,能得此中情致,所以捕捉素材眼睛要向下。”

艺术素质:素质《辞海》中说:就是一个人的感受器官,神经系统方面的先天生理特点。对造型艺术的素质要求,条件有:

1. 对绘画有特殊的爱好和无限地兴趣,“爱画入骨髓”徐悲鸿语。这样才能冲难过关,否则,即令你才华横溢也会半途而废。

2. 有高度的模仿能力,离不开形象思维。

3. 具有审美秉赋,对形象思维具有特殊的敏感。

4. 必须具有丰富的感情和幻想,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在平凡中捕捉美感。“青山点头,蜡烛垂泪”“艺术的不良导体(丰子恺)是不宜学画的”。

学识修养:关于学识修养有几点要求:

1. 西画不太强调学识修养,极力排斥文学性,比较重视技术,而国画历来重视修养,他分技巧修养,多方面的知识修养,饱览古代名家,继承古人技法,要诀,绘画语言的捷径,是吸取前人成就,少走或不走弯路的好办法。从而集名家之长为己用。

2. 有关画论著作,也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字字肯綮,皆成要诀,为后人之阶梯”,故学者宜先读之……朝览夕诵,浩浩焉,洋洋焉,聪明日生,笔墨日灵。

3. 姐妹艺术的修养,尤其文学,为各类艺术的基础。书法修养。

   总之,多读书,从宏观到微观,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现代科学。不能专攻技法,忽略文化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胸中脱去尘埃,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艺术道路,是没有捷径的。

技法功力:一些笔墨外的技法,具有许多肌理美,使画面气氛变化丰富。同传统的笔墨有机的结合,也很成功。创新需要胆、悟和勇气。应打破框框。“从有法到无法”,有了生活感受,胸有丘壑,就该动笔了。此时要注意笔墨的线条韵律节奏好书法的风神意态,而且准确有势。“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收拾不是修改,而且采用皴、擦、点、染好泼、焦、积、破等手段,虚之,实之,使质感愈来愈丰富。 

时代性:汉代的浑雄,六朝的柔靡,盛唐的华丽,每个艺术个性,不管其个性如何强烈,其时代风貌总是显而易见的。“笔墨当随时代(石涛语)”,时代性,时代精神风貌,时代气息,只能心领神会。“旧瓶装新酒”的路走不通。如穿龙袍演现代戏,用古老的技法和古代章法作画,但在画上添上高压线,大坝及现代楼房汽车轮船或红旗做政治标签,实践证明,这是不协调的失败。傅抱石说:“时代变化,生活、感情、也就跟着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来的笔墨、技法基础上,大胆地赋予新的生命,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更有力的表达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和热爱,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不要求“变”!如摩天大楼,巍峨大坝,升天火箭,觉得美,但原来的表现老梅、虬松的笔墨是不够用的。须进行新的技法探索。审美变了,意境也变。“深山论道”“松鹤听琴”,被新的构思所代。要赶上时代,不要赶时髦。

民族性:“越有民族性就越有时代性”,“丧失民族自信的媚外就是奴性”!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求文化上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各民族自己的特点,是一定民族的社会生活条件(生活领域)和审美观念(艺术趣味,欣赏习惯等)在艺术活动中统一的反映和表现,他经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艺术的民族传统。

中国民族性(和西画比)是: 

1. 符合民族审美观念,世界古代美学的两个体系,希腊的喜欢人体美,国画喜欢自然美和山水,西画偏重于客观,善于表现剧的情节,国画偏于主观,善表现诗的意境。言志抒情,以意境,韵味为核心。

2. 注意笔墨,源于书法,以笔的线条的韵味和节奏为主,讲究笔墨趣味的笔法,墨法,在世界绘画中,即是线条绘画,也没有一个似中国画,不但讲究技法\功力,还讲究画家的情感和高度的美学价值,这是国画的特色之一。

3. 讲究人品,“人品即画品”,西画的价值,很少和画家的为人挂起钩来的,独国画建立了人品高低,影响笔墨的理论,这也是独一无二的。

4. 讲究文学性和学识修养,同文学挂钩,要求画家同时是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其他等,其难度,更是民族性的特色之一。 

地方性:“美是艺术规律”,艺术品的任务就是创造美,美术是造型的艺术。其任务也是创造美。广泛谈到艺术性,总要把感受和激情包括进去。“艺术贵在创新”,构图不能四平八稳,立意不能似曾相识。处处别开生面,不落俗套,笔墨要新,色彩要新,样样别致才是。使欣赏者既有美的享受,又能耳目一新,也是国画的特色之一。由于简练概括,所以才能不似而是!“夸而有节(我觉得是节制和分寸),饰而不诬”,他是为了求情趣和传神,不是只顾与别人不一样。单纯追求手法上的新颖,致使夸张失度,变形丑陋。把人或自然往怪往丑里变。认为新就是与众不同,美术变成丑术。有的丑得出乎意外!西洋过时的,旧时文人画的荒寒、颓废等都该批判。

 

本文美在网版权所有, 转载需注明出处, 违者必究。



    合作伙伴

热线电话:400 990 6632(7x24小时) 客服QQ:2764593604

©美在网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工信部备案 沪ICP备14039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