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初始——雪鸿大师中国禅画论述之(二)

logo

免费注册

名家艺术技法首页 - 美在新闻 - 名家艺术技法

禅的初始——雪鸿大师中国禅画论述之(二) 发布于:2017-03-17 12:17



 “禅宗”起源于佛家,也就是从佛家的“拈花一笑”这个故事开始的;


根据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说;释迦摩尼佛讲法四十九年,有一天在灵山会上说法。也就是常人再讲课前打板,叫打香板“啪-------”一拍下来,大家都站在那里,半天不说话,怎么不说话了呢?大家是这样想,大家都在下面等着。奇怪怎么不说话呢?结果释迦摩尼佛就拿起座位前面一朵花对着大家一转。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大家觉得释迦摩尼佛怎么卖起花来了呢?又不是兜揽生意,又不是义卖,谁也不懂。这时候坐在释迦摩尼佛旁边的迦叶,实在忍不住了,就“破颜微笑”。 破颜是什么意思呢?颜是面孔,本来释迦摩尼佛说法大家都很严肃,很庄严。很规矩。结果迦叶尊者不守规矩,把本来严肃的面孔破掉了,脸上微微一笑。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个故事啦!


  (图四)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笑什么?拈花的是谁?就是我!故他笑了,拈花就拈花,有什么意思?什么意思都没有,拈花即是我的妙用,可是环顾四周,又看众人都在干瞪眼。迦叶笑了,佛见他笑了,就抓住迦叶了,谁叫你懂的这个意思,这个责任就放到你的头上了,所以就有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从这就开始了。


解: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也就是佛法指向宇宙包含万有。涅槃. 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也就是佛的所有经书里没有的一种法的传授,一种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禅”就是奥妙的心法

实相无相,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我的作品:《一苇可航》画面体现出实相与无相之关系。是用笔画出来的实相,用这个实相体现出无相之相,画面呈现的实相也就是无相。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的表达。


(图五)


----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迦叶。”意思就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


据说,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禅宗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用文字语言能写与说的就不叫:涅槃妙心,微妙法门了,也就不算是绝妙高招了。


迦叶尊者这也就成了禅宗的始祖,禅宗后来相传有六祖;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神秀在北方传教,恪守上代所传教法,主张坐禅息念,“拂尘看净”;神秀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在南方弘教,不拘泥于形式,不执著于名词概念,不重坐禅,认为;即心是佛”只要内心直觉顿悟,便可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里列举了“神秀”与“慧能”这两首禅诗是为了借用这两首禅诗分析我们如何创作我们的禅画的绘画形式。从绘画角度来看“神秀”讲的是“意境”,“慧能”讲的是“境界”。


 神秀的“坐禅息念,拂尘看净”;是以如实的再现自然景像抒发画者的情感,使画面达到以景抒情,以情达意的意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也就是说我们画画要到自然当中去写生大自然的美景,体悟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灵性。“心如明镜台”,在面对实景写生时画者的心性要得以净化,“时时勤拂拭”,是要画者时常对着大自然去写生,结合笔墨加以取舍的描绘,在看山是山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以情入画,以景抒情,其为表达的意境。“勿使惹尘埃”也就是在告诉画者不要俗媚,要注重“情、景、意”的抒发,以达到画面的“意境”体现。


慧能的不拘泥于形式,不执著于名词概念,不重坐禅。也就是说画者不要拘泥于绘画的技法,也不要执著于物像的表现,不要离开写生就创作不了作品了,更不能把写生稿当作创作的作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也就是说画者面对着的是实相但不伫相,便是无相,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无相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明镜亦非台”是在说现实当中的实际景象不是唯一描绘的对象,画面呈现的物像并非是我们眼睛在现实当中所看到的,它是心象,以心像去体现画面的物像。“本来无一物”,是要求画者不要以物画物、以景画景,要以心写物,一切的相由心生,心生的相虽不是完全现实当中的像但还是要借助现实的相,在画面上呈现的是心相,便是无一物的禅相。“何处惹尘埃”是说画者何处找到实相中的物像描绘,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如实描绘现实当中的“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的体悟后的境界之像。也就是在告诉画者不要伫像,要去掉“情、景”,摆脱“情、景”只讲“意”,“以达境界”之美。


比如:我的《踏雪寻梅》作品,呈现一片荒寒之境,无需伫像(梅花)的描绘,万有皆空、心体本寂的境界。


(图六)


上面列举了禅宗的由来和禅的形成,知道了禅的奥妙的心法,也就是释迦摩尼佛讲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无需用文字言语表达的“禅”。我们就用绘画的形式说禅悟禅,所以我们要从这故事里去领悟,思考,更要在这个“实相无相”的之间关系上思考于创作,让“禅”从画的物像中“走”出来,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也就是“画一切物体的相,是为了离开所画物体的本相的表白,也就是不是为了画一切物体的本相才画的物像,而是为了“破颜微笑”才画的具体物像来打破正常画面的描红景象。


比如: 我创作的《倏忽浑初》立意于庄子的《混沌之死》一文, 以大小不等的写实物形的鹅卵石作为画面的“实相”来体现“倏、忽”的无相、空相,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的表达。


(图七)


大家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


比如:我立意于《梦蝶》描述了庄周的“坐忘”境界

(图八)


这就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庄周那时还是漆园吏,没事时就在家中空想。于是庄子就开始思考,最终成就了一本《逍遥游》。《坐忘》中的精神逍遥的境界。  




作者:雪鸿大师

文中插画作者:雪鸿

来源:本文由美在网合作艺术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雪鸿


本名;张学洪,笔名;雪鸿,号一画堂主、芦花居士。1961年生,祖籍江苏徐州,洪泽湖畔(小学)泗洪,1986年毕业江苏省文艺学院。 


现任:禅画艺术研究院(北京)院长 、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少年书画院院长、中国老年学会养生专家委员会专家。 2004年定居北京,雪鸿艺术馆落户于通州区宋庄镇小堡南街 

本人既有豁达洒脱,虚静恬淡的精神气质,又有自由奔放的艺术想象力,作品苍茫浑然中呈现出一片虚静空灵的意境.主张“心与物冥”主客合一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境界,主研 “禅宗画”以“儒、释、道”的思想理念融会贯通与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在禅意画有很深的研究,并取得了中国禅学界的肯定。工山水,兼擅人物花鸟,.师从于程大利、俞继高、陈大羽,武中奇等名家。


 作品多次参加北京拍卖行邀请,深受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同时被国内收藏家、政府部门以及俄罗斯、韩国、日本、台湾等收藏家收藏。 


主要代表作品: 山水作品:《万仞松风》《觅音》《山岚萧境》《云开水生》《松风祥云》 禅意画作品:《上善若水》《自成天象》《禅宗三境》《心经》《逍遥游》《复》 写意人物画:《金陵十二钗》《水浒》《儒、释、道》《煮茶图》《对弈》《问路》 禅意芦苇:《一花一世界》《禅心》《一鸣千秋》《大音》 


获奖作品: 1999年《秋醉芦荡》获江苏省“新青年水墨”三等奖 2002年《古韵》获江苏省“新人作品”三等奖 2005年《龙腾大泽》入选中国第十六届美术特展 2005年《万仞松风》入选中国山水画金陵展 2005年《明镜高悬》入选中国第六届山水画温州展 2006年《情系芦荡》获中国第三届法制画展(中国美术馆)优秀奖 2012年《一花一世界》获中纪委举办的“清风杯”书画大赛一等奖 2012年《问路》获中国传统文化事业发展功勋奖 2013年《挥公造箭》获中国张氏书画大奖赛特等奖



以下附雪鸿部分作品








美在网微信服务号:MeizaiArt



    合作伙伴

热线电话:400 990 6632(7x24小时) 客服QQ:2764593604

©美在网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工信部备案 沪ICP备14039525号